人物訪談--張國慶 恒基考古式修繕,令文保建筑煥發生機
如何讓千百年的文物建筑煥發青春,在現代社會“活”起來呢?今天我就來聊一下我司的考古式修繕法,在此僅以我司今年獲得的“首屆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中的優秀項目:“徐家匯天主教堂修繕工程”為例 。請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考古。
我是2009年入職上海恒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時任總監。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監理工作后,我越發喜歡上了文保修繕工程。每一次的修繕工作,都像是在經歷一場考古?,F存的很多文物遺跡因建筑年代久遠,缺少原始圖紙,也沒有遺留下來的文字記載,故有相當一部份的文保建筑在歷經了多次的修繕和改建后,很多原始的設計在經過風雨與時間的洗禮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變,甚至被覆蓋的可能。故修繕工程具有不可預見性,監理人員在施工中應積極參與及時發現問題,只有在一次次的修繕過程中不斷探索,才會不斷發現。
徐匯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市徐匯區蒲西路158號,正式名稱為“圣依納爵堂”,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教堂建筑面積6670平方米,整幢建筑五層之高,磚木結構,建筑風格為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大堂頂部兩側哥特式鐘樓,尖頂高50米,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亦是上海天主教發源地。徐匯天主教堂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
百余年來,經過歷史的變遷,徐匯天主教堂也已經有過N多次的修繕工作。在我參與的這次修繕過程中的施工現場,如主樓大堂原始是青磚地坪,而在本次修繕前為文革時期改換成的混凝土地坪,在地坪施工時,現場施工人員將混凝土地坪鑿除后,發現在原地坪下居然還留有原始的青磚和花磚,經過仔細地比對研究,原始青磚是正方形,英制尺寸為15英寸,公制是38.3cm,下面留有初始使用的石灰土鋪墊材料,這也證實了此青磚是由原始建造工藝和當時的材料組成的,與文革后期鋪設的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在對耳室地坪修復時,我作為恒基總監帶領監理團隊,指導現場施工人員對清除出來的花磚又進行再次清理,發現花磚背面在制作時有法文字母,顯示為19世紀法國產品,文物價值頗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歐洲工藝,而這是在先前收集的設計資料里沒有的。當我們發現時候,大家都非常欣喜,為了妥善的獲取出這批殘存地磚,并將這些地磚奚數保存,我特意請教了熟悉的歷史學家和文保專家,確認是當時建筑教堂的原始物件。從這批發現的法國進口花磚中,可以看見背面有切割的現象,經分析此花磚使用后,經過拆除利用切割的方法去除背面的粘接材料,經歷二次鋪貼使用。本次修繕遵循了“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真性。在不破壞建筑結構和可拆卸的前提下,讓天主教堂的地坪恢復原貌,讓更多的后人能夠欣賞到百年前的文物建筑遺跡。
自從我加入上海恒基監理公司后,在參與歷保文保類項目建設前,我們項目團隊中的每一位監理人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前期的勘察與歷史資料的追溯,在實施項目作業時和不同的現場各方進行不斷的商討,研磨,以期每一次都交出比較完美的竣工項目,令業主滿意,也為公司贏得了聲譽,在這里我非常感謝與我合作過的每一位監理團隊成員,你們的努力還原了一幢幢優秀歷史建筑,讓它們再現輝煌。在我的眼里,每一幢歷史文物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其具有一定的考古性歷史文化價值,在修繕中大家都應尊重歷史傳承本來的文化內涵,科學考證,正確地評估其本來面目,這樣才能有效地對歷史文物建筑作好保護,讓其延年益壽,更好地可持續的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