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恒基獲獎項目:寶慶路3號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恒基獲獎項目:
“上海第一私人花園”--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項目名稱:寶慶路3號保護修繕工程
工程地點:徐匯區寶慶路3號
建設單位: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
監理單位:上海恒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保護類別: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一、項目概況
座落于上海市徐匯區寶慶路3號內的花園別墅,始建于1925年,原為上海近代“顏料大王”周宗良及其家人的舊居,被譽為“上海第一私人花園”,是上海近代花園住宅中頗具文藝地位的建筑代表。在2007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現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寶慶路3號隸屬于徐匯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因其特有的花園式住宅建筑特色既是歷史的作品,亦是西洋文明生活方式與中國文化交織產物的體現,引來無數海內外音樂愛好者以及旅游人士的參觀,流連忘返。
2. 歷史革沿
寶慶路3號建筑是上海近代花園住宅的代表,1925年由德國人所建,1930年被上海顏料大王周宗良購買,這座花園占地475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8平方米,共有歐式房屋5棟,風格迥異,彼此獨立。無聲的建筑同時映射了人們關于近代豪門與買辦家族的記憶,從“染料大王”周宗良到其女婿“茅盾文學獎”作家徐興業,再到外孫水彩畫家徐元章,建筑承載了近現代上海人的記憶、情感以及這段歷史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具有反映時代變遷特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染料大王”王周宗良
2006年,因為繼承人發生遺產糾紛,上海地產集團在一次拍賣會上購入了寶慶路3號,對其進行了第一次大幅度的修繕及翻新工作后,攜手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聯合創建了國內第一家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面積雖不大,卻見證了上海開埠以來,中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交匯,記錄了“西樂東漸”在上海踏下的腳步。
意籍鋼琴家梅百器(第一任樂隊指揮)67歲生日與學生合影
1981年柏林愛樂樂團上海演出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自建成后,由上海地產集團負責場地運營、公共服務、安全管理,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則不定期負責內容提供、物件征集、展品的更換和修繕。
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鋼琴
展廳墻
三、項目修繕
2017年上海恒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接對寶慶路3號進行修繕、改造、擴建工程的全項目監督管理工作。由于建筑年代長久,風化嚴重,其磚木結構的建筑受到了嚴重的侵蝕與損壞。故由恒基監理派駐的總監團隊,在接手該工程前就對項目進行了多次勘察與調研。并牽頭與甲方、設計方、總包方設立專項專家組,對本項目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今后使用功能的改變性,進行了探討與商議,在遵循“修舊如舊”的主體指導思想下,增加運用綠色技術,來還原寶慶路3號的德式花園風貌基礎,更為現代交響音樂展覽博物館帶來很好的活化使用功能,實現古為今用的真正意義。
恒基監理此次采用直線性組織機構,設立10人監理團隊,針對本項目中的要點,難點開展工作,并編制了一套具有實效性的歷保建筑監理規劃,以期在交付使用時,達到最好的成果。
1. 遵循原真性、最小干預性、可逆性、可讀性、完整性的修繕原則;
2. 協助設計方與建設方做好選型工作;
3. 協調建筑、安裝、運輸、消防等工程的穿插工作;
4. 監督保護大草坪的改造工作;
5. 合理運用綠色環保技術;
6. 設置立體綠化,整治庭院綠化環境;
7. 引入BCAP系統管理;
8. 利用BIM信息模型技術輔助工作;
9. 指導后期運維管理工作;
10. 提升建筑安全度和舒適度,讓建筑更適應現代使用需求;
花窗修繕 室內壁爐修繕
釉面磚外墻修繕 連廊綠植裝飾
博物館修繕前后對比圖
博物館修繕前后對比圖
2018年10月修繕后的寶慶路3號--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全新開館,該工程監理工作得到外界一致好評,堪稱歷保界監理工作的典范,成績著實令人驕傲。從曾經的花園住宅改變為現今的展覽建筑,該工程完美展現了綠色技術和現代科技管理的運用。本次改造工程,將新建的陳列連廊與其他建筑群體串連在一起,形成完整連續的參觀流線,成功的把現代建筑應用融入到歷史建筑中,實現既有建筑的有機更新,形成了徐匯區新的地標型建筑。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一角:花園連廊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與一墻之隔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一街之遙的上海音樂學院連成了一個音樂圈,交響樂從西方走入上海的百余年歷程將在這里得到展示。交付使用后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除了展示珍貴實物的靜態展示外,還強調了人與音樂的互動交流,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多媒體視聽等科技手段,讓海內外參觀者主動走進交響樂,在了解音樂知識之余,感受文化帶來的樂趣和魅力,更為本市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與了解音樂和歷史的機會。
展廳連接外廊
展示區一角
多媒體互動樂譜
老唱片試聽區
交響音樂博物館模型
航拍交響音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