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一院,一草一木盡在梧桐深處 - -記錄東平路1號優秀歷保建筑修繕工程
建設公司: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公司:徐房建筑實業有限公司
設計公司:上海明悅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監理公司:上海恒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東平路 1 號(原岳陽路 2 號)花園住宅,建于 1914 年,是假三層磚木混合結構花園住宅,建筑面積535㎡,主樓屋脊最高9.56 米,南北朝向,整幢建筑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特征。建筑位于上海市徐匯衡復歷史風貌區核心,衡山路、岳陽路口西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保護類別二類。此幢歷史建筑是上海地標型建筑,更是東平路、岳陽路口的重要街道景觀,引各方矚目。
1. 歷史革沿
東平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規劃修筑于 1913 年,位于原法租界西區核心,公董局以19世紀曾活躍在東亞的探險家、法國海軍軍官安鄴(Marie Joseph François Garnier)命名為賈爾業愛路(Route Francis Garnier)(現更名為東平路),當時是一個高度西方化、生活型的高檔社區。
法國海軍軍官安鄴(Marie Joseph François Garnier)
上海新地圖,1917
東平路盡頭的普希金廣場是上海近代俄僑的精神家園。“普希金廣場”又被 稱為“詩人角”,它讓東平路成為法租界西區最詩意的街道之一。普希金的雕像至今仍安靜地矗立在東平路盡頭,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共同的信仰。
東正教神父在普希金雕像落成典禮上講話,1937
“詩人角”普希金廣場,1957
1930 年蔣介石、宋美齡搬進東平路9號,東平路及周圍社區逐漸形成一個以9號“愛廬”為中心的民國政要居住核心圈,范圍輻射桃江路、汾陽路、岳陽路、淮海中路。當時短短的一條東平路上齊聚了民國“四大家族”中的蔣、宋、孔三家,住戶之前大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號居住時任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長的席德柄,4號居住抗戰期間協助宋子文負責中國戰時物資供應公司的譚學偉,7號居住有孔祥熙(待考),10號居住有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王禹卿,11號居住有宋子文(待考)。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是孕育上海音樂文化種子的搖籃,“這里的每一扇窗戶都有 一個天才”。
1959 年迎接國慶 10 周年,學生在東平路 9 號前排練
(2)外立面修繕內容:恢復各外立面原有材質及細部裝飾,恢復各立面歷史風貌;
(4)室內修繕內容(不含室內精裝修):恢復歷史空間格局,保護木樓梯、壁爐等歷史構件;
(5)修繕結構破損部位,在不增加原有荷載的情況下,確保結構安全;
(1) 原真性原則:根據對東平路1號建筑歷史原物的辨別,歷史原狀的判斷及歷史風貌的恢復作為歷史依據參考,盡可能保留所有歷史原物,力求達到修繕的真實性。
北立面修繕成果:拆除主樓北入口后期添建門廊,拱窗,恢復原有木門窗,木 百葉等構件;恢復北立面一層清水紅磚材墻面,腰線等,還原輔樓煙囪。
南立面修繕成果:拆除主樓南立面敞廊添加的建筑,拆除輔樓南面后期加建添建的建筑,,恢復敞廊混凝土柱、梁等構件,還原輔樓煙囪,恢復其歷史樣式。
西立面修繕成果:拆除西立面加建的建筑,修繕西立面煙囪部分的小屋頂,恢復檐溝、雨落水管、雨水斗的歷史位置,還原輔樓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