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歷保項目展現的四史教學課堂
恒基監理黨建之窗:踏雪尋梅
歷史建筑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當前“四史”學習教育最生動的課堂,一篇篇可閱讀和歷史建筑,亦是一段段“凝固”的四史教材。
2020年6月上海恒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在首屆“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評選活動中,獨占鰲頭,一舉拿下了5個優秀項目,獲得殊榮。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評選不僅重視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質量,提倡不改變文物原狀,同時也關注如何利用文物資源,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入選項目之中的美琪大戲院、武康大樓等舊居保護修繕工程不僅復原了建筑的歷史原貌,同時更可作為“四史“學習的教育基地,去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歷史的足跡淵源流長,而共產主義的思想也是永垂不朽的。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正所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天請跟隨恒基監理諸多的優秀歷保項目來研讀“四史”,“學習“四史”,了解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歷程,在攻堅克難中不斷走向勝利。
課堂一:美琪大戲院,第一屆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美琪大戲院位于上海江寧路66號,建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當時被海內外人士譽為“亞洲第一”影劇院,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初,這里一度成為上海重要政治活動集會場所,1954年8月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此舉行。
課堂二: 外灘源歷史保護建筑,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與巖土工程一等獎
外灘(英文:The Bund),位于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全長1.5公里,豎立了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大樓,被贊為萬國建筑博覽群,擁有百年歷史記錄。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外灘進行了功能置換,政府機構退出,中外銀行、商行、總會、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入駐于此,外灘成為“遠東華爾街”,深受全世界矚目。
課堂三: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樓,格致樓、交誼樓
華東政法大學(原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
韜奮樓原名懷施堂,位于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內,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951年為紀念中國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也是圣約翰大學1921屆畢業生鄒韜奮而更名,成為了校園“網紅”地標。
格致樓原名格致室、科學館,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磚木結構的3層房屋,建筑面積約1898平方米,迄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屬于“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1994年,格致樓被列入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2014年4月,格致樓作為“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主要建筑之一,同校園內的韜奮樓、六三樓、四號樓等一批優秀建筑一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交誼樓原名交誼室,圣約翰大學同學會和校友會在建校40周年時,為紀念圣瑪利亞女中首任校長卜舫濟校長已故中國結發夫人黃素娥,發起募捐建樓,歷時10年于1929年12月14日落成揭幕??谷諔馉幗夥派虾r,中國人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陳毅在1949年5月指揮淞滬戰役中,26日凌晨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
課堂四:南昌路100弄《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舊址
《新青年》雜志創刊于一百多年前,這本由陳獨秀創辦的刊物,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重要文化陣地。編輯部舊址位于黃浦區南昌路100弄(原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這是一幢二樓二底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石庫門舊式里弄住宅。1920年初,陳獨秀自京抵滬,在此寓居,《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遷于此。1920年春,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經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在這里商討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5月,毛澤東來上海,曾到這里拜訪陳獨秀,討論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問題。6月,陳獨秀與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在此開會,成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亦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與此同時,《新青年》雜志改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同年11月7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了《共產黨》月刊,由李達住在此處編輯。中共一大召開后,中共中央局機關也在此辦公。1951年,《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經陳望道等勘查確認,于1952年修復,并曾作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二館對內部開放。1959年5月26日和1980年8月,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課堂五: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坐落在上海浦東祝橋鎮鄧三村,是一座獨立庭院,內設一正二廂房。整個庭院設計具有濃郁的鄉村氣息和江南特色。1900年8月30日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張聞天同志誕生于此。二十年代中期,青年張聞天同志懷著為國為民的崇高志向,走上了中國革命家道路。遵義會議后他被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制定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策略,主持決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實現從國內戰爭到全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張聞天故居于1985年9月19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課堂六:川沙古鎮--明代古城墻、黃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地
明代古城墻:位于浦東新區川沙鎮新川路171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現尚存東南一角,長約60米,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上有魁星閣、岳碑閣、筆塔等建筑,城墻東、南面有護城河。古城墻是當時川沙人民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憑借此城墻,川沙人民成功擊退倭寇多次侵襲。此城墻為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外侵的歷史鑒證。2002年1月14日,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故居: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至今巳有170余年歷史占地3423平方米,建筑面積1868.9平方米。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占地面積306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院落。1992年6月,被批準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宋氏家族居住地:位于川沙鎮蘭芬堂74弄1-8號,與黃炎培故居同處內史弟。巷口豎立著“宋氏家庭居住紀念地”石碑。宋家就住在內史第西南角沿街的兩層房內,內史第西廂房是宋氏姐北居住地,據有關學者考證,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皆于此誕生,直至一九0四年宋家遷往虹口。宋慶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孫中山的夫人,舉世聞各的愛國主義。2003年6月25日,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